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思窝花脸:地方文献工作十八问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思窝花脸:地方文献工作十八问
日期:2023-05-25 22:22热度:加载中...

思窝花脸:地方文献工作十八问

我们和地方文献的关系。在现代生产和生活当中,我们已经离不开知识的利用和信息的传递。我们会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传递给别人,也会利用别人传递给我们的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可以是文字和图像,也可以是语言的,虽然其价值有高有低,数量有多有少,但是这些现象每天都在发生,记录这些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事情的最后承载物的名称就是地方文献。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即是地方文献的利用者同时也是地方文献的生产者。


主讲人:首都图书馆 副研究馆员 李诚

1.地方文献的概念是什么?

国内最早对地方文献工作进行概括的是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的奠基人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

此后对于地方文献的概念的探讨一直在进行,而把地方文献概括为“记录有某地区的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大家是没有异义的,但对以上定义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概念理解为地方文献是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者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具体地分为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概念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出版物(无论出版地、出版形式和文献载体和文种如何),只要反映本地社会政治、历史、地理……即使零张散页,也在收藏之列,而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如内容上无地方特色则均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后一种理解已经愈来愈被图书馆界所认同和接受,但仍然存在分歧。

2.地方文献和地方志是怎样的关系?

凡是内容涉及某一地方的文献资料,而无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以及出版物载体如何,都应视为地方文献。地方志是历代政府组织编修的官书,是对一个特定区域,人们能够观察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总结和综述,是一个特定区域的百科全书。地方志属于地方文献范畴。地方志仅是地方文献诸多文献类型当中的一种,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地方文献的全部。

3.如何界定地方人物?

目前社会科学界对“地方人物”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以籍贯取人,有的按居住年限制定,这种形式判断法虽然简便易行,却不符合地方文献工作的本意和出发点。旧方志中有“乡贤”、“流寓”之说,虽然也是以籍贯作为划分标准,但“乡贤”中并未收入全部的本乡人士,却又将社会影响较大的一部分非本地籍贯的人士收入到“流寓”之下。可见,选取地方人物的标准在于人物对于本地方的影响程度。庸碌一生,老死床塌的本地籍人士亦无由列入“地方人物”名下,而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影响,令地方震动,令世界瞩目的人物,即令是外籍人,甚至是外国人,无论褒贬,都应纳入“地方人物”的范畴。

4.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是怎样的关系?

地方文献与地方文献工作是不同范畴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工作对象。从图书馆层面上而言,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是对地方文献进行广泛收集、科学整理、系统开发、有效利用全过程的研究,自然包括对地方文献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是地方文献工作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当然,也不排斥对地方文献的个体研究,如对方志的研究,对家谱的研究等等,但这种研究因受图书馆的性质和服务宗旨所决定,它是以地方文献工作研究为先导,服从和服务于地方文献工作,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长期以来,图书馆界把地方文献研究与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混为一谈,模糊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5.地方文献的特征是什么?

地方文献属于文献的范畴,同样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而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1989年版“特征”条)。地方文献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地方区域性,另一个是历史资料性。

地方区域性,这是地方文献本质特征。地方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反映某一区域范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灾异、建置沿革、物产资源、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地方区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小到一个自然村,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地方文献的地方区域一般来讲是相对一个国家而言的,是国家领土所辖的某一个部分,如湖南地方文献、广东地方文献,似乎没有“中国地方文献”、“日本地方文献”之说。

历史资料性,这是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地方文献要起到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必须具有历史价值,悖离文献老化规律,能够提供重复使用。凡是内容涉及某一地方的图书文物资料,而无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以及出版物载体如何,都应视为地方文献。但有一部分不具备史料价值,如大量的单位和个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总结、会议交流材料等等。有的甚至是“文献垃圾”,如涉及地方的色情作品;严重歪曲现实的出版物;“文革”中诬陷当地党政领导的所谓“罪证材料”等等,都不宜不加选择地一律纳入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如果说地方区域性是地方文献“范围选择”的要求的话,那历史资料性就是进行“质量选择”的准则。

6.地方文献类型都有啥?

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是文字类型、形象类型两大类型。文字类型包括图书、杂志、报纸等;形象类型包括金石拓片、舆图、画卷等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音视频多媒体网络资源类型逐渐占据重要份额。

7.文献载体类型都有啥?

地方文献主要包括纸本、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传统纸本比例最大,包括写本、抄本、手绘本、拓本、以及各种影印本、复印本和大量铅印本;光化学包括照片、电影片和缩微制品;磁记录品包括录音录像带和计算机磁带磁盘。

8.文献出版方式有哪些?

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三部分。

1)公开出版物:公开出版物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正式出版单位出版发行的图书、报纸、期刊和其他形式的出版物。由于是公开出版物,这部分文献的质量相对较高,但出版周期较长。由于受经济效益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品种的数量以及内容范围都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2)非公开出版物:是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机关、团体在某一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出版发行的图书、报刊和文件汇编、会议录、论文集、调查报告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出版物。由于是地方机关、团体在地方范围内的出版物,因而地域性好,针对性强,信息密度大,在全部地方文献系统中是非常引人瞩目的一批文献。

3)非书资料:又称特种文献,是指不以出版为目的,而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文献。一类如薄记、手稿、日记、笔记等等,另一类书信、文契、证券、商标、戏剧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等。此类文献多系原始记录,内容可靠,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或收藏价值。前者从地方文献典藏的角度考虑,因其具备图书的形式,一般按非公开出版的图书处理, 平时所说非书资料,指后面一类不具备图书形式的文献而言。

9.地方文献的信息密度如何把握?

1)专门记述地方事物的文献称为核心文献。如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人物传记。这类文献中所含地方信息的密度最大,使用效果好。

2)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地方事物,称为基础文献。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行政区划上的包容关系,如北京市志对区县的包容关系;一是专业内容上的包容关系。这类文献中所含地方信息的密度相对下降,但绝对数量较大,或专指性较强,文献价值不容忽视。

3)进行地方研究不可或缺的背景文献,如野史和笔记,以及广义的史料汇编等等。这类文献中地方信息的密度更小,但却包含了一些其他地方文献中不具有的重要内容。并且,将对于地方的研究置之于更广大的领域,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

10.特种地方文献的概念是什么?

特种地方文献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非传统纸本或印刷型文献,如金石拓片、缩微品以及视听资料等;二是指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不以出版为目的的信息载体,如商标、票据、证券、戏剧说明等。从内容属性划分大致可分为地方经济史料和地方社会史料两类。这些文献基本是非正式出版物,具有较强的特殊性,结构比较复杂,收藏也无固定标准,但它们却具有反映地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民族风俗的客观性特点,对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11.地方经济史料中的特种文献包括哪些?

地方经济史料中的特种文献大致包括簿记、票据、证券和商标等品种。

簿记是专指财务方面的记录,如会计账目之属。例如,北京明代创业至今的老字号六必居酱园,经历了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它每日的流水帐保留下来,自然是十分珍贵的经济中料。在全国各地,这类历史上的老店老厂有很多,如能将它们原始的经济记录保存起来,无论对今人还是后人,都将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票据是指财务上往来的凭证,如发货票、存款单、税单、当票等。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藏有一件清光绪年间京师崇文门税关的一日税单,因崇文区是当时的总税关,所以这份文献除其自身的文献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史料价值。经济史学家们根据当时的税率,便可大略推算出京师地区的贸易总额,进而去探讨晚清经济史方面的各类课题。


证券包括有价证券和无价证券两种。如我国建国后流通使用过的粮票、布票、工业券以及烟票、鱼票、肉票等各种名目的无价证券。


商标主要指本地历史上及现有的名特产品的商标。如上海的回力、古钱、华生等等。这里也应包括那些商标产生之前即已存在的准商标形式,如六必居酱菜包装篓上所附的那张印有宣传文字的红纸,俗称“门票”的,就是这样一种准商标。类似的形式,在很多大商店的包装上都能见到。这种“门票”,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为后人保存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12.地方社会史料中的特种文献包括哪些?

地方社会史料中的特种文献大致包括文契、文告、传单、以及戏报等形式。

文契,是指社会生活中具有法律效用的文书、证件的各种契约。包括出生证、户口簿、结婚证、死亡证明;学生证、工作证、身份证;房地契、营业执照、土地使用证和具有法律意义的合同、协议书等文件。任何一种文契形式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从社会学、法学、政治学以及经济 学的角度对特定地域进行研究时,这些文契将成为很重要的资料。


文告,是指政权机关对公众发布的通告,这里主要是指文告的原件。传单的种类很多,这里主要指政治性的传单,包括手写、油印、铅印等各种制作形式的传单。在地方社会史料的特种文献中,文革期间的非正式版物是个大项目,其品种包括大字报、小字报、批判材料和大量的非正式连续出版物—“文革”报刊。从概念上说,文革资料属于非正式的地方出版物,从形式上看,大都具有报刊的形式,但限于此类文献特殊的性质、内容和出版方式,其流通范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势必要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无论在文献采集、分编加工,还是在典藏流通方面,大都将其作为特种文献,或是一种专藏来处理。


戏剧说明书,是近代演出团体为向观众说明当场演出的剧团、剧目、演职员和演出程序等内容而制作的一种印刷品,旧时又称戏单和戏报,是研究戏剧史、舞台发展史和戏剧界历史人物的宝贵史料。首都图书馆收藏的一套《北京旧戏单集萃》,包括了清末至太平洋战争期间,北京城大大小小近百家戏园子印发的戏单,总数近800张。戏单中记载了这段期间内千余名演员所饰演的几百出剧目,北京舞台由茶园、戏园而戏院、剧场的进程,戏剧界著名班社、一代名优和新编剧目的生产、发展、载沉载浮,都在戏单中得到了全面、细致的权威性反映。 “男女分座”、“男女合座”、“新添锅炉,温暖如春”、“新添汽灯,明如白昼”等字样的出现,是中国舞台发展史的重要史料。至于戏单上的香烟广告反映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戏单所用的纸、墨及印刷方式留下了近代民间印刷业发展轨迹,这已经是额外收获了。这样一套大型的资料汇集,若能为其编制出一套人名索引和剧目索引,对于班社和剧场也能有所揭示的话,则对于中国戏曲史,至少是北京戏剧史的研究,必将起来重要作用。类似的舞台表演史料,全国各地和各大城市都有不少,建国以后也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从各种角度进行收集,并形成系统。尤其是建国后各演出团体的节目单,民间收藏要大大地超过专业团体。


特种文献的种类还有很多,各地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发掘出多种形式的地方文献,并创造了不少宝贵的工作经验,关键在于心中有地方文献这个总的概念。特种形式的地方文献工作在全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有关的认识和工作方法也并不统一,还需要大家在工作中进一步发现和创造。

13.形象资料范围包括哪些?

随着社会对文献类型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文献生产形式的增多,当代图书馆中收藏的形象资料已成为其非常重要的一种。形象资料品种很多,如绘画、照片、电影、电视录像,以及画册、图录等各种形式的印刷品。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照片资料的概念、特征和它在当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地位,以及照片资料藏书建设工作的方法。

图书馆对于照片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从使用目的来看,与其它文献类型无异。我国国家标准对文献定义为: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形象、声响为主要形式,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写、刻、印、制等)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图书馆收藏的照片资料便是以形象作为主要形式,以相纸、胶片、电子数码为载体,通过拍摄洗印等技术手段而获得的一种信息集合。其品种类型包括负片、反转片、照片和电子数码等,广义上亦应包括照片的印刷品。

14.照片资料特征及其价值是什么?

照片资料与其它类型的文献相比较有其十分鲜明的特色。

首先,照片给人以直观、具体的视觉形象,有些往往是文字资料难表达清楚的。例如谈到清代官吏的补服,尽管文字资料可以使用很精密的专业术语进行描述,但终不如照片资料那样,能将文官的禽补、武官的兽补,以及亲王的团龙补非常直观地揭示给用户。


第二是照片具有客观的特点。文字资料的撰述者描述事物的时候,因各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不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结论也很有可能大相径庭。这种带有主观因素的结论对于资料的使用者当然有其不利的一面。而照片却能将历史的某一瞬间凝固保存下来,千秋功罪待后人评说,从而留下一份客观、真实的原始记录。


第三个特点是照片对形象信息的囊括力。文字著者对其所描述的事物可能会集中一点而不及其余,或是对其已观察到但一时还不能理解的事物付诸阙如。但照片却可以把镜头囊括的全部信息固定在相纸上,留待后人从多种角度反复研究。


通过以上对照片资料特点的讨论,我们已看到其保存和传递形象信息的功能,从而了解到它在信息时代所能起到的重大作用。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照片资料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情报价值不容忽视。当代社会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几乎没有一个领域的日常活动是能够离开形象信息的。而一旦时过境迁,照片资料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同样是其它文献类型所难以取代的。图书馆及其地方文献部门向社会提供的照片资料,尤以史料价值见长。

以往,我国图书馆对于照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差距。即便是今天,对于这种文献类型的研究也还是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受摄影术本身发展阶段和摄影术普及程度的影响。第二,受迟滞的社会意识的影响。尤其在图书馆界,传统文献类型的影响根深蒂固,束缚了图书馆工作者的想象力。第三,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各界更多的是把摄影当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今天,很多单位和部门开始重视照片资料,其主要的动力在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促使图书馆事业步入了情报时代。当传统的文献类型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时,图书馆的照片资料工作也就欲罢不能了。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影视资料的优势比照片资料更明显,因为它所记录的信息是连续的、活动的、有声的,因而更加真实、完整、全面、客观。照片资料在图书馆立足未稳,就遇到了影视资料的对抗和竞争。但照片资料自有其优势,由于它成本低廉,器材相对简单,操作方便灵活,对于收集、积累大量的形象资料,仍是一件难以取代的利器。

在当代图书馆工作中,照片资料工作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作为非书资料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不远的将来,照片资料势必与传统文献分庭抗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的文献系统。今天不开始积累起来,它日必将被动不堪。从设备条件考虑,我国省一级公共图书馆都有这个能力。尤其是作为地方馆,为地方文献积累形象资料,更是大有作为。地方上大致自然景观(天文、地质、水文、灾变、动植物资源等)、历史事件、城市规化、经济发展,小到地方人物、民俗节令、园林市肆、建筑风格,无不可以入画。而这些资料对于各项地方事业却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有时是文字资料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15.照片资料入藏标准是什么?

地方文献照片资料的入藏标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照片内容标准,另一方面是照片的技术标准。关于内容标准,与文字资料大体相同,主要在于突出地方特色,以及符合用户的特定需要。这里主要谈一下照片的技术标准。

照片资料的技术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画面的清晰度。照片资料的用户得到所需资料后,或是翻拍,或是放大,或是制版印刷,照片的清晰度原本是要被削弱的。若是原始资料就不清晰,加工后的效果可想而知。因而无论是拍摄、翻拍还是委托加工,都要十分重视载体的技术质量。除非照片的内容具有极高的价值,尽管技术质量不好,为抢救史料,也要予以收藏,否则的话,一般不应收入。如果只重内容价值,不顾技术质量,一味收来的话,用不了很久,收藏者就会发现,自己收藏的是一批毫无价值的废物。

16照片资料如何采集?

地方文献照片资料的文献源较多,收集途径复杂,方法也不尽相同。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重要的文献源是社会上一些主要的照片生产和收藏机构及个人。

首先应注意大量生产照片的公共传播机构,如中央和地方的新闻机关、文博单位和其它图书馆。它些单位生产的照片资料内容广泛,加工精良,数量庞大,并能稳定持续地进行生产,是一个理想的文献源。如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便可以从新华通讯社所属的中国图书档案馆、中国图片社以及北京日报社、北京的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获得大量北京地区的照片资料。然而,地方文献部门在收集新闻单位制作的照片资料时,应注意选取标准在其史料价值,而非新闻价值。因为有些轰动一时的照片,在其新闻性逐渐消失以后,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相反,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照片资料,经过时间长河的汰选,却可以日渐表现出其重大的史料价值。

其次,是各企事业单位为从事自己的事业而拍摄的资料照片。这部分资料由于是本行业的人拍摄本行业的事,故而对事物的揭示深入细致,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例如清末邮传部为庆祝京张铁路落成而拍摄的一套纪念照片集,里面除收入了当年的铁路、机车,以及所有的车站、桥梁、涵洞外,还收入了庆祝会场和包括詹天估在内的施工负责人员。整部影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又如清华大学建筑系制作发行的《北京城市雕塑》反转影片集,也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表现出了较高的学术性。

再有一部分是私人收藏者手中保存的照片资料。这些收藏有些是从先人手中继承下来的,有些是自己拍摄、积累下来的。拍摄者和收藏者大都对被拍摄的对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无论是照片的内容价值还是技术质量能达到相当的水平。如民国初年的京剧堂会、三十年代的北平天桥市场、五六十年代的前门商业区和琉璃厂文化街,这些都是私人拍摄的成套的摄影集。在全国各地,这类拍摄者和收藏者还是为数可观的。

以上这三部分资料的收集方式主要依靠主动上门进行征集和收购。


第二个重要的文献源,是分散在各个收藏单位的大量的印刷型图片资料。除画册和图录外,更包括各类专著、报纸和刊物上刊载的大批印刷型照片。

这类资料数量巨大,内容广泛,对时间的涵盖度极宽,由于曾公开发表过,因而收集工作总不会是十分困难。对于这类资料,收集方式主要是照像复制。由于受到印刷技术和印刷材料的局限,翻拍所得照片,其技术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对于获取大量的,尤其是珍稀的照片资料,照像复制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在实际收集过程中,对所要收集的全系统首先应有一个宏观的情报控制,并据此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工作计划,否则,将会造成资金和时间的浪费。


第三部分文献来源,是长时期有计划地主动选题和现场拍摄,以积累新产生的资料,并补充前两部分的不足。这种主动选题的范围很宽,但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配合前两部分资料的收集工作进行。例如地方自然环境;城市岁月及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公用事业(自来水、煤气、公厕、垃圾处理等)的发展进步;随着时代进步,地方社会在服饰、发型、娱乐、风俗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等等,我们固然可以通过前两部分资料组成一个大致的框架,但对于大量缺欠环节的补充,尤其是整个系统的延续,现场拍摄的照片就显得分外重要。


现场拍摄工作带有抢救的性质。地方文献的用户到图书馆来寻找地方形象资料,我们提供的文献多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若干年后的用户要来查找今天的形象资料,如果没有积累,我们的后人将何物以对?杜定友先生曾说过:“将来时过境迁,往事如烟,回忆前尘,又向谁追问?”“现实的文物不善为保存,必留待后人去发掘,去猜磨,岂不是故意恶作剧吗?”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面貌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我们身边的大量信息稍纵即逝,如不及时捕捉,定有后时之悔。城乡城市,紧锣密鼓,“每日挖山不止”,如北京的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新世界大楼、江西会馆门楼砖雕等,待到采访人员前去拍摄,却刚刚拆光,令人遗憾不已。1984年春,首都图书馆曾组织力量,将北京地区最重要的几个商业区进行密点拍摄,经过暗室加工,制成《清明上河图》式的散点透视摄影长卷。仅仅数年之后,这些商业区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西单大街的东侧已全然推平重建了,数年前的新文献即已成为重要史料。原定10年拍摄一次的计划恐怕不需要修订。

从事照片资料采访工作的人员,绝不应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摄影技术人员或是摄影艺术家,而首先应是一个情报工作者。为了满足情报用户的需求,面对拍摄或采集的对象,他首先应从用户的使用角度,去了解这一形象在学科中的位置以及在学术研究中可能会起到的作用。例如拍摄历史建筑照片,如果单纯从摄影美学的角度考试,可能会拍出一张很漂亮的艺术照片,但却不一定符合建筑史学家了解建筑环境的需求,或是没有拍出这一建筑的结构特点,致使该文献的使用价值大幅度降低。

17.照片资料如何整理?

照片资料的著录,与一般文献略同,但著录项目却有较大差异。例如,绝大多数照片资料都没有题名项,而这正是揭示文献内容的主要途径。图书馆照片资料的题名是由标引人员根据照片所提供的形象信息,经过分析、研究和考证后主观拟定的。这一题名应使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地揭示出照片所提供特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对照片(尤其是历史照片)内容的考证和鉴定是一项十分艰苦却又饶有趣味的工作。例如首都图书馆原藏一组题名《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旧照片,经对街景、服装和发式的考证,初步确定为民国初年的照片,再经核对有关历史文献,考定为1912年2月29日夜间袁世凯发动的北京兵变,照片是3月1日清晨拍摄的,因集中著录,改名为《1912年北京兵变》。

收集来的旧照片,多数未著名拍摄者和拍摄时间,也需要著录人员逐一考证。对于历史照片,拍摄者若实在考证不出,影响还不是很大,拍摄时间却是尤其重要。具体年月日实在考不出,至少也要标出一个可信的历史阶段。

照片资料的著录款目除应具有题名、拍摄者、拍摄时间与地点(或翻拍出处)、色彩、底片规格,以及提要等项目外,还应附有一张小型样片,使用户能够获得一个直观的印象。如条件允许,最好能提供幻灯式目录。

照片的标引,主要从其内容入手,分类法与主题法是主要的标引方式。由于照片资料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一般针对书本式文献而编制的分类表对它都不太适用,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份针对形象资料编制的统一的分类表。就北京地区而言,新闻、文博以及图书情报单位都根据各自不同的使用特点,编制和使用供本部门照片资料工作专用的分类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已经走进我们日常工作范畴,走进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人们手中的形象资料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无序的资料有序化是我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专业单位有专业办法,如图书馆。个人有个人的办法,如传统相册、电子相册。

18.照片资料如何典藏?

照片资料的典藏,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不使文献受到污损、毁坏、遗失和发生意外事故,需要增设一些必要的设备并制定严格的制度。

无论是照片库还是底片库,都应具有防尘、防腐、防虫、恒温的功能。从原件拍摄的底片,应存放到不动库中去,库内温度应控制在13—15℃,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5—45%之间。除确有必要,底片不供提用。照片库的温度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37.5—67.5%之间。照片之间应保留2—3mm的间隙。为工作人员进入大库作准备,应建立缓冲间。缓冲间温度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这个条件,利用空调机即可达到。日常的供应片虽应便于提取,但也要保证一家的温度和湿度。工作人员在提取照片时应戴上手套,以防止照片的污损与划伤。

结语

我国的地方文献事业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在60多年的时间,已取得的不小的成绩。但在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上还未达成一致。而且各地方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受到从业人员的认识、经费、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在新技术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处于新的发展转折时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方文献工作一定会在图书馆事业的进程中,取得辉煌的成功。

地方文献工作中涉及的问题很多,通常不可能有唯一的或标准的答案,上述所言只是本人多年从事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思窝:花脸

钉个思窝,到此一游

【相关文章】

思窝花脸:地方文献工作十八问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74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